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导师之路与教育竞赛经验分享

阿列克谢·博格丹诺夫,现任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与语言教学系助教,负责统筹外语学院“莫斯科教师”专业竞赛与资格认证工作,并指导叶卡捷琳娜·波格列布杰斯卡娅同学荣获第八届“我是专业人士”全俄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教育学(基础)”方向银牌。

您是如何走上导师之路的?

谈到我的导师经历,我想,许多同行都和我一样,最初也是从“被指导者”的角色起步的。大一那年,我参加了全俄外语演讲比赛,那是我首次涉足大型学生竞赛。一年后,我又了解到“我是专业人士”这项全俄奥赛,并出乎自己意料地获得了银奖。那时我不禁自问:“是谁,或是什么,赋予了我这些知识、这份自信,尤其是持续参赛的勇气?”答案很简单:是我的导师们。我深切体会到,在青年专业人才成长的道路上,导师的支持何其重要——正是这份领悟,推动我在高年级时也成为一名导师。那时,我已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并渴望将所学所感与他人分享。

在“我是专业人士”奥赛中,您认为导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若要描绘一位理想导师的画像,我认为,首先他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并真诚关怀那些他试图吸引进这一领域的人。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的座右铭:“一切始于爱”。导师之路,也源于对身边人的关爱——这份爱赋予我们力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坚持前行(而专业竞赛之路,往往并不轻松)。此外,导师还应具备持续反思、深入洞察的能力,并能提出富有创见的解决方案。专业竞赛从来不会完全按计划进行,它充满变数,也激发创造力,不断驱动我们寻找新的应对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师本身也应成为学生灵感的源泉。

担任导师工作为您带来了哪些收获?

对我而言,参与“我是专业人士”奥赛的指导工作,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专业激励。过去几年,我们成功组建并逐步完善了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外语学院的竞赛代表队。年复一年,我与学生们并肩备战,共同探索教育项目的创意灵感,设计精彩的示范课堂,也深入探讨教育领域的争议性议题,学习如何规划并实施教育实验。显然,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极大推动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它拓宽了我们的职业视野,重塑了我们的教育认知。我由衷欣慰地看到,这一项目每年都为团队协作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路。在我看来,这种协作精神,正是21世纪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

参赛者在备赛过程中常遇到哪些困难?您如何帮助他们应对?

很难逐一列举所有困难,但对我们和学生而言,最常见的问题包括对奥赛各赛道特点不够了解(尤其对低年级同学),以及在自主设计教育产品时难以生成新颖想法。但我们绝不会让学生孤军奋战:我们组织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有时甚至以轻松茶叙的形式展开),分享过往经验,并邀请往届获奖者与参与者前来交流。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清晰勾勒出从起点A到目标B的路径。一旦他们对前行方向有了清晰认识,一切都会变得容易许多。

对于未来的导师和参赛者,您有什么建议?

我很难给出“通用”建议,因为每个人的参赛体验都是独特的。但我仍想对参赛者分享三点心得,它们曾在我参与教学类竞赛时给予我很大帮助:

勇敢迈出第一步。你可知,有时报名反而是整个奥赛中最简单、却也最需决心的一环。一旦踏出这一步,后续之路便会顺畅许多。关键在于下定决心——一旦决定参与,你便已踏上塑造更优秀自我的旅程。

牢记“三无”原则: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常常低估自己的潜力。请相信,一旦跨出舒适区(这也是任何专业竞赛的必然要求),你会发现,没有哪座高山是不可逾越的。

珍视每一份经历。竞赛,首先是与自我的竞赛。你所积累的经验,将为你未来的专业发展指引方向。

同时,我也想对所有导师说:请别畏惧新事物——勇于冒险、大胆尝试、不怕犯错,但更要从中站起,继续前行。导师之路,同样充满趣味。正是那些不可预测的瞬间与创造性的突破,让现代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充满意义。愿你们与学生的共同旅程,能助力彼此实现所有职业梦想。

背景介绍:

“我是专业人士”全俄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是根据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决策所启动的国家级青年项目,隶属于“青年和儿童”国家计划。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高尚道德与责任担当的新一代青年,为国家的主权维护、竞争力提升与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它汇聚全国最具才华的大学生,让“专业精神”成为一种时代价值。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作为“我是专业人士”学生奥林匹克协会成员,是该奥赛“教育科学”方向的主办与合办单位之一。该校在历年比赛中表现卓越,奖牌数持续领先,在多所参与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一切成就,离不开导师们的辛勤付出。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导师制已被视为一项极具前景的教育技术,它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塑造学生的关键能力与认知格局。作为导师,教师不仅传授学识,更在积极回应时代的召唤。